隆绪以收复瓦桥关(今河北雄县旧南关)为名,亲率大军深入宋境。萧挞凛攻破遂城,生俘宋将王先知,力攻定州,俘虏的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,宋军凭守坚城。宋廷朝野震动,真宗畏敌,欲迁都南逃,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(今江苏南京),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(今四川成都)。因同平章事(宰相)寇准、毕士安坚持,无奈亲至澶州(今河南濮阳)督战。”
褚盛抿了一口茶,继续讲解道:“辽军至定州,两军出现相峙局面,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。辽恐腹背受敌,提出和约,初为真宗所拒。十一月,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,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。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(今河北河间)城下,日夜不停攻城,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,激战十多天未下。萧挞凛、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,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,合力进攻冀州、贝州(今河北清河),宋廷则‘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’。辽军攻克德清(今河南清奉),三面包围澶州,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。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,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。宋军大将张环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,头部中箭坠马,辽军士气受挫,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,痛哭不已,为之‘辍朝五日’。
褚盛诉说着朝廷的国家大事,也是前尘往事,把与大辽之间的最近一场战争细说了一遍,又继续说道:“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,宋廷方面由曹利用负责与萧太后谈判。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。盟约内容:一、辽宋为兄弟之国,辽圣宗年幼,称宋真宗为兄,后世仍以世以齿论。二、以白沟河为国界,双方撤兵。(辽归还宋遂城及瀛、莫二州。)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,彼此不得停匿。两朝沿边城池,一切如常,不得创筑城隍。三、宋方每年向辽提供‘助军旅之费’银十万两,绢二十万匹。至雄州交割。四、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,开展互市贸易。盟约缔结后,宋、辽之间近二十五年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。”
众人这才了解宋、辽之间的“澶渊之盟”是这么一回事!
“所以最近辽国在雁门关外蠢蠢欲动,也只是想给朝廷施加一些压力,多要些岁币而已,据老夫推测契丹铁骑是不会再南下。此中弊利,一眼可明。我们也不必为此担心!”
众人是聚精会神听完了褚盛的分析,还是比较佩服的!心中都松了一口气,辽军的铁骑可是所向披靡,不可一世!只是在攻城方面却发挥不了作用,加上宋朝将领守城守得可是固若金汤,让辽军铁骑无用武之地。宋朝赐的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