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“……我可不蒙你,这一家主顾,可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才出手这宅院,而是要趁着这价格还好,就回乡养老去了。都是良善人家,只是运道这几年很一般,家里也是不愿意从商的。所以趁现在价好就出了,回乡置业去了。”
张云帆点头,表示理解。无论世道有多好,运河有多发达。这世间有的是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家。
只要还能过得下去,日子还不难过,有的是不愿意从商从贱业的人。
坚持着回乡也很正常。
因为这宅院虽涨价了,但因为府城发展起来了,物价也涨了,如果在府城生活,又不愿意做生意,只做工的话,其实生活成本很高,还不如卖了宅子回乡。过的还更好些。
“明早就过户。”中人喝了一口茶,道:“明早我再来!”
张云帆应了一声,他见天不早又走人了。
王安平和季大牛便安置在铺面里,没走人。
第二天一早便去了衙门办手续。
因有熟人,十分快捷。专人专办,过了户,拿了地契。原房主是老两口,拿了银子到手,千恩万谢的走了。脚步轻快。
张云帆看他们的步伐,也清楚,在这府城生活,只怕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最好的选择,负担重啊。每天吃喝买菜,开门七件事全要钱。水涨船高的,生活成本高了,他们又老了,干不了多少的活,所以回乡是最好的选择。
对他们来说,这房子能卖上这么好的价格,也是意外之喜了,回了乡去,能置很多业。虽说田不能随便买,但是买上几间大宅子,还是很容易的。镇上的日子可比府城好过多了。毕竟镇上或是小县城多的是乡下的老头老太挑菜进城买的,一两文钱就能买上一天吃的素菜了。在府城却很难。生活成本直线上升,连馒头都涨到一文一个。对老两口来说,是折磨。
这样的事情,以后只怕不会少发生。多的是这样选择的人家。
“其实回乡也挺好的,守着基业几年,将来若是有出息的子弟,再培养培养,这日子还是很有指望的。便是没有,这些本钱,在乡里也能富足一大家子人好几代了。”中人笑道:“这样的人,一般也不会出不肖子,很少有折腾的,能守得住的话,只光生活,哪里用得掉很多钱?!”
“在乡下,除了走亲,应酬,平时吃喝,确实是花不了很多钱,我在村里的时候,家里有自家鸡蛋鸭蛋,还有地里收的谷子豆子,再加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