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如此。
张瑞荣问陆诗秀,“那你打算怎么做?”
陆诗秀说道:“先考察考察镇上的学堂,哪几家有好先生,哪几家先生不行。再问问束脩的事。听说上学堂都是交束脩的,有的先生要的多,有的先生要的少。”
她忽然想起来什么似的,拍了一下手,“对了,听说有些好的先生,是不收白丁的。入学前,还要考较学问。看来得让二宝抓紧时间,赶紧多读点书了。”
陆诗秀看着张瑞荣,“今天已经是晚了,明天我们带着二宝,一道去书肆逛逛,也给他买点书。对了,你知道启蒙的书应该看哪些吗?我是说,先生会考较哪些东西?”
这倒是把张瑞荣给问住了。距离他蒙学的时候,已经不知道过去多久,哪里还会记得起来。
不过左右蒙学类的书,也就只有那么几本。倒是不必在意。
反倒是先生的考较,比较难搞一些。
这事儿问张瑞荣,他也答不出个所以然来。
陆诗秀咬着唇,“这样啊……”
也是,张瑞荣读书的时候,都多少年前了。他是摄政王,自然不必担心先生和学堂的事。
陆诗秀觉得,这倒是自己的疏忽,想岔了。
“不过也没事,我相信以二宝的聪明,一定能够通过先生的考较。”
两人一边商量着学堂的事,一边逛集市,不多时就把东西给买全了。
“行了,接下来只要明天早上我再去趟集市,买些轻便的东西就齐全了。”
陆诗秀第一次开食肆,很多东西都没准备充分。因为生意太好了,以至于调料都用完了。
有了第一天的经验,第二天就轻松很多了。
陆诗秀一清早就起床,洗漱完后,一个人出了门。
这回她特地留了个心眼,跑得远了一些。
早起读书时,哪里有朗朗读书声,哪里就是学堂。
陆诗秀在谢阳镇初来乍到,也没几个认识的人,所以她连什么地方有学堂都不清楚。就只有靠这种笨办法去摸清。
在她看来,只要是大清早就督促孩子们念书的,就一定是有负责靠谱的好先生。
否则以孩子的惰性,谁能起得这么早读书?
陆诗秀逛了一圈,摸了个大概后,就回去食肆。
谢阳镇大概有三个学堂是这么早就让孩子起来读书背书的。
陆诗秀还偷偷在墙角驻足,听了一会儿。有些先生语气严厉,会指出孩子背书时的不足之处。有些先生倒是温和,让孩子背完一轮后,就开始讲课。
讲的内容,陆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