梳理,群臣纷纷认识到,皇帝为何对理学不满,要重新校注四书五经。
他们感情上不认为是理学的错误,但是要找其他方面背锅,却又找不出来——
总不能说之前的大明一直主暗政昏,所以一直在衰落。
真要找个背锅的,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理学最合适——
大明的士大夫,正是因为按程朱理学治国,所以才会让大明越来越衰弱。
统治朝堂的理学,确实背得起这个责任。
被任命负责四书五经校注的钱谦益,更是从前面的古今争论出发,给了理学重重一击:
“理学言必称古,八股文也要代古人语气。”
“如此下来,人们都认为今不如古,岂能越来越强?”
“臣以为世道必进、后胜于今,如此大明方可越来越强、超越以往朝代。”
这番话语,听得朱由检龙颜大悦,赞赏道:
“钱先生这番话,说出了理学的问题。”
“理学在宋朝应运而生,是有其作用的。”
“因为在宋朝那样的衰世,华夏子民能保住文化、传承圣贤学问,已经很不容易,没办法要求更多。”
“但是大明却远比前宋强盛,就算现在有所衰落,也比宋朝最强盛时疆域更广,还有可能重新成为天朝。”
“这种情况,如何能用宋儒的学问呢?”
“宋儒有没有想过,如何让宋朝成为统治天下的天朝?”
这个问题,群臣难以回答。朱由检又说道:
“先贤的道德我们敬仰,他们修身的理念可以学习。”
“但是治国理政、尤其是对外的措施,却要有所扬弃。”
“故而朕要求重新校注四书五经,在前人的基础上,创造适合大明的学问。”
“须知世道必进、后胜于今,吾等站在先贤的肩膀上,定然能创造出更好的学问。”
一番话义正辞严,肯定了理学的意义。又认为可以在理学的基础上,创造出更好的学问。
刘宗周、钱谦益等深受鼓舞,群臣中有建功立业想法的,同样很是期待:
能参与这样的盛事,他们也同样可以留名。如果大明将来真的重新成为天朝,那就有他们的功绩。
首辅韩爌站出来道:
“圣人之道,与世推移,故而陛下重制礼乐。”
“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,是宋儒对圣贤之言的认识。”
“如今时人的认识发生变化,故而要重新校注,解释圣贤的学问。”
“臣以为此事应由翰林院主持,朝野贤人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