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康城楼之上,司马绍带领着两万守军艰苦抗击,浴血奋战。
太学宫之内,唐禹站在高台上,俯瞰上千儒生。
而儒生们则是围绕在他的身边,仰着头,垫着脚,伸着手,恨不得触摸到他的身躯,触及到他的思想。
有人用刀剑抗敌。
而思想却是最锋利的刀剑。
唐禹看着他们,缓缓道:“自董仲舒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以来,我们民族的选拔制度得到了巨大的进步,察举制逐渐形成。”
“诸君都是读史之人,当知察举之核心,在于孝、廉、经学三者,凡入仕者无不通经学儒理,已成共识。”
“而如今呢,世家大族把持文脉,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势族,门第出身竟然比本身的才学、道德更有用。”
“因此,投胎成了做官的最重要条件,圣人经义则不读也罢。”
“面对这样的局面,我们总是抱怨,总是愤懑,总是感叹不公,却从无一人去真正考虑怎么解决。”
他娓娓道来,让众人心中憋着一口气,仔细倾听。
在场千人,竟然安静得落针可闻。
唐禹叹息道:“《尚书》言:非知之艰,惟行之艰。这是知易行难之理,然我观如今尔等,竟连知之亦难做到。”
“儒生何以轻贱?儒学何以没落?非战乱也,非书籍失传也,皆因选官制度也!”
“制度就决定了,我们这些出身贫寒的人,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。”
“就算你才高八斗、学识渊博,堪比亚圣又如何?谁人知晓?谁给你发挥的舞台?”
“我们这些人,参加清谈都没资格单独说话,都没人听我们说话。”
“要改变儒学儒生之处境,唯有改变制度。”
他看着在场众人,呢喃道:“我们不该再用如今的制度,那是为世家贵族打造的制度。”
“我们该开进士科,该开科举。”
“任何人,只要寒窗苦读,博览群书,只要刻苦奋进,深谙圣道,即可参加圣人经义及策论考试,凭借学识取得成绩,凭借成绩取得职位,构成这朝廷之官员。”
“唯有如此,儒生才有出头之日。”
“唯有如此,平民百姓才有读书翻身之日。”
“唯有如此,官僚才不至于平庸,贪腐才不至于糜烂,朝廷才不至于全是蛀虫,江山社稷才会焕然一新。”
“唯有如此,才有人尊重才华,尊重知识,尊重每一个明德、明理、明义、明政之人。”
“唯有如此,百姓才知道好与坏,官员才有基本的道德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