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更书站

繁体版 简体版
六更书站 > 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> 55、此去通途21

55、此去通途21(7 / 8)

同舟大学——用意很明显,开年班的大学不,但选同舟大学,你林爷爷会更高兴。

最后,谢郁不耐烦了,“说完没有?”

谢江飞看了眼时间,的确不早了,便问道,“该说我也说了,我也是为了你们好!小郁,你考吗?”

谢郁说,“我姐考哪里,我就考哪里。”

谢江飞转头盯着谢雁。

“你放心,我会选同舟大学。”

她这么说,不是因为谢江飞的劝说,也不是因为华国科技大学不好,而是因为两个原因。

第一,同舟大学结构工程学院的专业在全国排行第一。

华国科技大学,主要都是研究高新科技和世界尖端的前沿科学,而她的目标并不是这个。

第二个,沪城和科大所在的安徽比起来,前者更需要桥梁。

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第座跨过浦江的大桥上,但她却认为,第一座大桥只是一个开端,旦成功,就证明浦江不再是阻挡发展的鸿沟。

会有更多的跨江大桥和通道在这里出现,以适应更大的客流量和发展速度。留在这里,她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桥梁工程。

第二座、第三座跨江大桥,不会出现的太晚!

两个修桥的方案报上去了,常奉献总算不用继续加班,工厂和河边两地跑数据,也有时间抽空去医院做做体检。

周末常晓菱要送谢唯意去少年宫,谢江飞送老人去体检,谢雁和谢郁陪着起。

之前的腿伤恢复的差不多了,就是各种检查要上下跑,排队的时候,谢雁和他聊天,从常奉献口中得知了两个方案的最终讨论结果。

会上的专家都一致推荐复合型桥梁,尤其是亚洲开发的审查专家,也推崇这方案。

这在她的意料之中。

但谢雁却并不看好这个方案,她和林铸江样的看法——挑战性,风险性太大了。

林铸江并不是一个谨慎,保守的人,相反,他在很多桥梁工程中,都勇于去挑战新技术,新难题,从不怕困难。

因为他有经验,有把握,有经过千百次的尝试和积累。

在提出沪城跨江大桥的混凝土方案之前,他先是在西南的嘉陵江上尝试了单塔斜拉桥,证明技术可行没问题,才敢提出在沪城的江面上修双塔。

但复合型,不只是他,国内都没有人有过相关的设计经验。

巨大的挑战,意味着巨大的压力,设计院的同事们都时刻关注着工程,林铸江更是埋头资料、论文和各种数据,不断的行分析。

接受了国家派给自己的任务,就要用尽全力去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