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万分之一。
但巧妙就巧妙在,即便是万分之一的能量,依旧是地球每秒发电量的十倍乃至三十倍。
也就是说,丑国的镜云计划所构建出来的愿景,虽然看上去有些画大饼的嫌疑,
但是在这样简单地逻辑之下,依旧具备着可行性。
这让在场的所有国家都不由得双眼放光了起来。
对于能源的紧迫程度和稀缺程度,普通民众很难有准确的感知,
但是作为一国政要,能够站在足够高的高度来回顾本国的资源和能源的情况下,
他们深知如果镜云计划如果成功意味着什么。
虽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,但实际上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只有区区几百年,所以站在历史长河中来看,这个时间微不足道。
以至于对于很多人而言,似乎用电困难已经成为了过去式。
但一个很扎心的事实是,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中显示,
全球仍旧有七亿人无法获取电力,约28亿人要靠木柴、秸秆、粪便以及其他材料取暖和做饭,约四十亿人平均用电量不足一千千瓦时。
这个数据看似很让人不可思议,但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而随着全球局势的紧张,人均用电量正在以一种夸张的速度急速下降。
如果这些电量均摊在每一个人身上,或许并不会带来明显的感知,
无非是冬天因为省电多冷了几天,
或许是家里一些不需要的点灯需要及时的关闭,
可能是电费有了一些不太明显的增长。
很难引起社会个体的注意。
但如果站在国家层面,这就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。
在工业社会,用电量和国家发展强相关。
不管媒体在怎么粉饰太平,政客在怎么巧舌如簧,
如果发电量降低,就必然意味着投入到工业上的电力减少,相应的就是工业产值的降低和工业的萎缩。
这是一个几乎无解的衰败路径。
或许保持着用电量的增长,并不代表着工业的持续强大,
但至少意味着这是一个良性的发展,
媒体可以宣扬个人英雄主义,
但国家则必须遵循集体主义。
在一个贫瘠的土地上,可能会出现一两颗饱满的麦穗,
但绝对种不出来丰收的庄稼。
而一个饱经灌溉肥沃湿润的土地,或许会有一些被虫蛀的秸秆,
但整片土地终究还是能丰收的。
所以,作为国家而言,如果把希望寄托于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