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他们这些文人不怎么亲近外,可就没有其他的毛病了。
至于现在的朱允熥嘛,唯一所欠缺的便是阅历尚且,独当一面的能力倒是有。
以前的时候,这些文人所结交的全都乃是朱允炆,对沉闷木讷不善言辞的朱允熥根本看不上,自不会与朱允熥亲近。
当现在把人家考虑到储君人选的时候,仔细数数,竟是没一人能与之说上话的。
有人出于私心,觉着不管怎么说,他们还是与朱允炆交情更甚,朱允炆将来做了皇帝,他们所得利益会更大。
还有人则是出于迂腐,觉着朱允炆嫡庶长幼都占据了,即位更名正言顺,至于品行什么的并不考虑。
剩下的人或许是太自负,或许是太信任朱允炆,总之一句话,朱允炆即便有错,但也不是不能改的,只要师父选的好,朱允炆品行上的弊端还是可以斧正。
总之,方孝孺这些人聚集在一块每天都在为这个问题辩驳的面红耳赤。
这么长时间了,方孝孺很纠结,并未下定主意。
当然,在知晓朱允炆所作所为后,方孝孺并未如历史上那般,坚定不移站在朱允炆身边,在朱棣的即位诏书上,陈列朱棣的不忠不孝,大骂燕贼篡位谋逆,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十族。
在这个问题上探讨不明白,方孝孺只能从朱元璋那里出发,探听一下朱元璋是怎么想的了。
朱元璋自曝出朱允炆的这些事情来,那就是打心底摒弃了朱允炆这个储君了。
至于要立何人不得而知。
从朱元璋这里探听些风声,然后再分析这储君的利弊,要好过他们每日做无休止的争吵要好太多了。
毕竟不怎么说,他们在储君的问题上只有提问题的权力,又不能真正替朱元璋做主的。
到了东暖阁门口,方孝孺看到一群勋戚群情激动,吵闹着要让朱元璋给他们个说法,让朱允炆赔偿他们的损失。
二太孙纵然有千万般的不是,但当初是他们自愿买的股票,退股的时候也是他们自愿的,让二太孙赔偿这就说不过去了。
更何况,方孝孺本身就股票排斥。
入了股,该分多少分多少就是,像这般因各种因素影响着手中身份股票的价值,这完全不过是奸商所搞的小把戏罢了。
若非兴明海贸股份有限公司着实是给朝廷朝政带来了些收益,如若不然,他非得找些志同道合之把这个事情制止停才是。
但当瞧到朱大福神采飞扬介绍股票的实质之时,方孝孺突然有开始尝试着接受股票的想法了。
除此之外,方孝孺